WFU

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

推薦家長: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

 




日前在臉書上看到一則新聞:美國一名22歲年輕的跳水選手溫德爾(Jordan Windle)將代表美國參加本屆的東京奧運。溫德爾本是柬埔寨的孤兒,後來被美國的同志爸爸收養,七歲時參加跳水夏令營被教練發現具有跳水的天賦。


還有代表加拿大奪得女子100公尺蝶泳金牌的瑪格麗特(Margaret MacNeil),她也是一名來自中國江西省的棄嬰。


每次看到這種新聞我都會想:如果這些小孩的養父母是台灣人,他們會有這樣的成就嗎?想像一下他們來台灣後的生活:「嘿!怎麼還在玩水啊?快去念書!」「游泳又不能當飯吃!還不快去念書!」「你功課都寫完了嗎?寫完了去寫自修,不要浪費時間!」怎麼樣?有沒有很熟悉啊?


本書的作者認為,「興趣和投入」才是有效學習及人生快樂的基礎,因此應該有更好的學習和教養方法才對,可是教學現場依然要求學生乖乖聽課抄筆記,疲於應付指定的科目,並非學習自己有興趣的學問,這樣的教養方法會造常小孩長大後沮喪和焦慮,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日常生活的挑戰。


其實孩子比我們認為的更有能力,小的時候我們究竟可以為他們做什麼呢?以下是作者的教養原則:


一、信任


常常給孩子練習做選擇,例如給她糖果,然後告訴她吃糖果的缺點,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吃。也許孩子作的選擇跟大人心裡想的不一樣,但最終他還是會養成過健康生活所需要的能力。

再來,提醒自己「孩子需要冒險」。例如給孩子一筆錢,讓他們去找其清單上面的商品,並且準時在收銀檯集合,教導他們金錢責任觀。或是帶孩子去作大眾交通工具,由孩子帶路,給孩子主導權,共同規畫行程。

孩子信任自己就不會害怕挑戰,才有機會成功,我們要的是孩子能夠獨立工作,而不是整天被監控。還記得某次的畢業旅行,有家長不同意孩子參加的理由是「怕孩子賴床起不來,影響其他人」,如果真的是這個原因,那麼就更應該讓孩子去參加畢旅,訓練他在團體生活中的準時概念,家長的過於保護,讓這個孩子在班上的表現總是畏畏縮縮,當然人際關係也不太好,很可惜。

二、學習當大人


空閒的時間或是畢業後,都必須「有在做事」(這些事不能只是娛樂),打工、賺錢、實習都可以,尊重孩子的興趣,讓他們選擇自己想做的事,然後後把這件事做到最好。當孩子興趣改變的時候,大人也要接受,就算是已經投入了很多時間和金錢,也要有這個覺悟。

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獨立自主選擇自己想做的事,不要急著出手幫忙,這樣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,而且長期下來孩子會很怕犯錯,害怕失敗。越早開始練習把事情交給孩子去做,越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耐挫力,我們可以從小事開始,請孩子做家事、去超市採買日用品,或是布置自己的房間……等等。

為孩子建立架構,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學到如何照顧自己。「記住,孩子是還在接受排訓的大人。」常常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,他們就能為大人的世界做好準備。


三、鼓勵孩子的創意


作者認為「寫作練習成了他們獨立思考的起點」,但是現實面是:很多學生和家長都覺得寫作文是一件很難的事,尤其是自己想主題。

帶學生寫部落格的時候,有時候很難想到大家都好寫的題目。有幾次我請學生自己訂題目,想說自由發揮應該很容易,沒想到一節課下來,竟然有很多小朋友一個字都擠不出來,因為他們很少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,覺得每天生活都一樣,沒什麼好寫的。

雖然我帶著學生寫部落格已經進入第三屆,但能夠持之以恆每天寫點東西的人可以說沒有,除非家長有要求,或是老師有規定。在學校因為受限於場地和設備,實在沒辦法每天寫,最多一個禮拜寫一次就偷笑了,所以想要得到更好的效果,還是得靠家長的配合。像是我自己在家裡就規定自己的小孩一個禮拜至少4篇,幾個月下來寫作能力大幅進步,孩子自己看了也很有成就感。

除了寫作之外,作者也提供了另一個培養創意的管道:YouTube Kids。YouTube Kids有很多類別的影片,孩子們可以挑自己有興趣的類別看,讓他們在遊戲中學習創造。

在家中我也規定孩子要看電視可以,只能看英文節目,他們就會自己去找有興趣的英文節目來看,每一個時期她們愛看的內容風格不太一樣,卡通、勞作、講故事、美國家庭生活……等等,長期下來英文能力有很大的收穫。

四、恆毅力


成功的人往往有著對事物著迷的熱情和毅力,他們的表現也許一開始並不是最好,但「靠著願意冒險,努力練習,直到作對為止」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很精采。就像今年在東京奧運獲得男子鞍馬銀牌的菜市場凱─李智凱說的:「我不是天才,我只是比別人堅得更久一點。」

恆毅力有兩種,一是因為恐懼失敗,另一則是因為看法、興趣和使命。驅策他的如果是外在的原因,例如害怕處罰,反而會讓他活得不快樂,相反的,如果是自己發自內心想做的事,他們便有動力克服困難,勇往向前。

 五、合作


孩子們喜歡一起參與計畫,只要提供他們一個清楚、有熱情的目標,協助他們規劃時間和任務,剩下的他們自己做得到。

跟孩子講話要像對合作夥伴講話一樣,讓孩子參與選擇,他們就會感受到自己也是團隊的一員,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他們可以參與的事,例如規劃假期行程、晚餐、維持居家整潔……,只要他們有參與規劃,都會做得很起勁。

師長們要做的只是幫孩子製造學習機會,培養他們合作的能力,就算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,因為他們很能享受過程中的樂趣。

結語


對於學齡中的孩子,在安全沒有疑慮的情況下,我會試著放手讓他們去冒險。

老師和家長不可能永遠跟在孩子身邊為他們出主意,成年之後,他們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如果不從小開始練習,等到他們18歲生日的那一天才發現必須面對真實世界的時候,那將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。

孩子面對這個世界的能力,準備好了嗎?陪伴孩子們一起努力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