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

推薦家長:中國小小兵







呼!好久沒看到好看的書了!趕快來推薦一下。

這本書是蔡依橙醫師推薦的,一直以來對於蔡醫師的教養觀念頗為認同,剛好醫師的孩子跟我的學生們差不多年紀,再加上自己的孩子也剛上小學不久,所以只要是他推薦的書,我都很有興趣看一看。

「中國小小兵」的作者是個華裔美國人,所以她的孩子可以選擇接受中國或美國的教育方法。從書裡可以感覺到,當我們羨慕美式教育自由開放有創意的同時,原來美國也為他們的國民教育學科程度低落而感到憂慮。

台灣剛好在兩者的中間,我們沒有美國的教育那麼自由,但也沒有向中國家長那樣從幼兒園就開始重視成績。兩者皆有利弊,很難取捨。作者讓自己的孩子進入上海的一家幼兒園,以一個外國人的角度看中國教育,從批評到接受,她的想法值得家長思考。

孔子影響鉅大

孔子說: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也就是說,在下位的人要有在下位的人該有的樣子,於是「孝順」的觀念深植在中國甚至台灣人的心中,我們被要求要服從。不用思考、不用問為什麼,聽話就對了。

這樣服從權威的觀念讓學生們相信,課本寫的就是聖經,凡事講求要有正確答案。只要習題是開放式的問法,我就會常常聽到學生問:「老師!這題的答案是什麼?」「老師,接下來要寫什麼?」怕犯錯、怕修改,最好有答案抄,這就是許多台灣學生的寫照。

最近我還發現,教育部國教署竟然有一個「孝道教育資源中心」,他們編製了一套國中小的聯絡簿和教材,讓老師們在課堂上推行孝道教育。

其實只要父母以身作則,給予孩子及父母足夠的關心與溫暖,孩子們自然也能學會這樣對待長輩。相反的,如果父母與孩子疏離,孩子自然也不會親近父母,這是理所當然的事,為什麼孝道還需要有教材呢?

天下就是有不是的父母,21世紀的我們,應該要有明辨是非對錯的能力。

作者就提到,「沒有任何事比挑戰父親的權威,更能讓我如此的懼怕又滿足;而那也是我對孔子的反抗。」我想,應該有很多人也有這種感覺吧!

效率和興趣

一般來說,要培養或發展興趣,需要很長的時間,中國式的教育一項都很注重效率,學任何東西都一定要有立竿見影的成效,所以中國式的教育方式就是考試。沒有時間給你探索,課堂上老師教得你一定要學會,否則放學後就會有一大堆的補習等著你。「考試壓力大」是中國是教育最常被詬病的地方。

美式教育比較注重探索,學生擁有高度的自主權,在童年時期可以快樂學習。但每次學科評比的時候,美國孩子都是落後中國孩子的,這讓美國相關部門也很焦慮,希望能提升學生的基礎學科能力。

作者在第170頁中提到:「美國孩子的測驗分數或許不高,但那些數學表現優異的孩子,都是打從心底的喜歡學習。……中國學生對一門學科的興趣,大多是外在的影響,像是考試、老師的關注鼓勵、以及成績的公佈等……一旦這些外在因素消失了,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減弱……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,將來很難有大成就。」

身為老師、家長,我們都希望孩子們學習的時候最好是既有興趣,又有效果,然而這兩件事似乎常常不可兼得。有些事一開始沒興趣,學久了就會產生興趣,或是原本以為是興趣的事,做久了才發現一點興趣也沒有,這也都是有可能的事。

當學生的時候,我也很羨慕西方教育的自由自在、重視個人創意,放學早,功課少,但當了老師兼家長之後,我覺得我實在無法放任孩子的學習。我的經驗顯示:喜歡學習的學生很少,大部分的人只想玩而已。如果學生可以自由學習沒有任何壓力,那麼學童之間學習程度落差會越來越大,而且你會發現,教室很吵。

我常常想,站在國家的立場,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這些教育經費到底是要補助國民教育多一點?還是高等教育多一點?前者可以比較平均的提升國民素質,但後者可以準確投資在有專才的人身上,感覺似乎更有效果。

數學成績的表現

作者觀察美國小學的數學課,她發現美國人花了很多時間在讓孩子對數學「感興趣」和體驗學習,而且課程大多與日常問題有關,使用的數學概念也很簡單。而中國的數學教育則是以老師為核心,用「嚴謹、專注和連貫」的方法學習數學。

中國式的教學法大家都不陌生,其中的缺點也很明顯:從開始有數學課之後,隨著課程的加深加廣,就會看到每班或多或少的有人開始放棄數學。而且即使考試成績不錯,真的遇到日常生活中需要靠數學解決的問題時,卻又不知道如何把學到的東西用出來。

但是標榜「教師指導程度最低」的教學,卻又被證實是「失敗的教學」(P.338)。

想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學習,絕對不是放任其自由選擇,而是老師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和備課才能夠成功。台灣其實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,但家長觀念不改,教改再怎麼改也都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。

天分與努力

「對於成績不好的學生,中國老師會認為是孩子不夠努力而非不夠聰明。……而美國人和歐洲人更相信天生的能力。」

關於這一點我認為,年紀越大你越會發現有些天分你有就是有,沒有就是沒有,怎麼努力也是一樣。但身為父母和老師卻絕對不能這樣對孩子說。

學習是辛苦的,如果一遇到困難就縮手,無趣就迴避,沒有經過深入的了解認識就放棄,你的能力就會被低估。恆毅力這本書就提到:「『熱情」』是可以培養跟創造的」。經過不斷練習和堅持,也許會從中得到不少的樂趣,如果在一開始遇到困難時就放棄,其實是很可惜的事。但是放棄比堅持來得簡單多了。

台灣教育的展望

看完這本書,你會發現原來中國羨慕美國的教育方式,但美國也羨慕中國的優秀成績。沒有任何方法是完美的,我們在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下長大,自然知道缺點是什麼。

直至今日,雖然台灣的教育方式還是以升學為主流,我們無法完全放任讓孩子決定要不要學習,但至少在小學,家長老師已經願意給孩子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。

多給孩子探索的機會,在小學的時候幫他們了解自己的個性和興趣,也許這一代的孩子會比我們更快找到人生的價值,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