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

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



今年過年前力排眾議,在所有小孩都想去上野動物園時,把他們通通拖進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。冬季的冬天好冷啊!到科學博物館有暖氣吹,真好!

小而美的日本博物館

進入博物館第一個看到的展品,竟然就是在美國聖地牙哥看到的傅柯鐘擺!只是這個傅柯鐘擺比起美國的來說小了很多,地上不是用小石碑,而是刻上一圈數字。美國的鐘擺比較像是實驗初期的作品,而日本的鐘擺則比較像是現代人改良過的精密儀器。

我覺得以一個沒什麼科學背景的人來說,美國的傅柯鐘擺比較能夠引起民眾的興趣,因為「大」。美國的那個鐘擺設計非常簡單,你會覺得:「原來只要這樣就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啊!」相對而言,日本的傅柯鐘擺就會讓人覺得:「這好難喔!我怎麼想得出來這種方法?」

用傅柯鐘擺當成進入科學博物館的擺設,真的很有代表性,但是要有大人(有點科學背景的)在旁邊有效率的帶著看,小朋友會有很大的收穫!

完美的動畫和標本的結合



牆壁上有一片非常大的螢幕,螢幕下方有紀年。動畫演到哪裡,底下的紀年就會亮到哪裡。也許是考量外國參觀者很多,所以這個動畫沒有旁白,但是因為簡單明瞭,而且畫風可愛,小朋友們都看得津津有味。

這個展廳有一部分在講人類文明如何進化,另外一部分則是在講生物如何演化,看完之後就覺得國中生物若是能夠搭配像這樣的教育資源,該有多好!




雖然這個展覽是靜態展,但是因為陳列擺放的方法以及色彩、資料搭配得宜,讓參觀者很容易理解,也比較有興趣觀賞,真的可以說是一個能成功抓住眼球的好展覽。


細胞構造清晰易懂




我永遠記得國中生物課本裡有兩個圖片,一個是植物的,一個是動物的。然後生物老師就要求我們背課文,把這些細胞裡的構造、功能通通記起來,考試還會考填充題。完全不明白這些東西干我什麼事的情況之下,就要死背活記,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。而且老實說,也不是只有生物這樣做,幾乎每一個學科都擺脫不了這種命運,導致學生不但沒有學習動機,甚至討厭學習。

日本博物館的這個細胞模型,把模型做成立體的樣子鑲嵌在牆壁裡面,左邊是植物的,右邊是動物的,藉以比較兩者的不同,搭配旁邊的動畫和解說,更能讓參觀者理解細胞是如何工作的。


生物多樣性的展示

各位有沒有想過,地球上的生物那麼多,要怎麼展示在小小的展廳裡面才會讓遊客願意花錢進來參觀,而且覺得值回票價呢?展覽一定要有系統的歸類、而且還要有趣好玩,我覺得還真難!

來看看日本人怎麼展示的:





他們採用像標本一樣的方式,介紹五界(原核生物界、原生生物界、真菌界、植物界、動物界)並把藻類、真菌、細菌、酵母菌等等做成立體模型,形狀、顏色都可以一目了然。中間的玻璃櫃還有這些生物的標本,而不是只是讓學生看圖片自行想像,甚至還會不定期有解說人員拿出真實的東西給民眾觸摸,簡直就是生物老師的天堂嘛!

喔對了!不管是美國的或是日本的,都會有超大平板電腦在旁邊可以讓學生自己查詢,裡面的動畫拍的超棒!微生物清清楚楚,十分有趣!



這些只是展覽的一部分而已,但我想來比較一下台灣的博物館如何展示生物的多樣性。

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台中科學博物館,老實說,這個博物館已經是台灣數一數二棒的科學博物館了,但是比起美國日本的展覽來說,真的很需要改進。

首先,科博館的展覽都是靜態的圖片和模型,圖片文字資料很多,很少人會駐足觀看。模型也不能觸摸,只能遠看。

再者,導覽還需要一點功力。若是導覽人員的解說無法引起學生興趣,你就會發現有很多小朋友會在底下滑手機。

如果能夠有多一點的互動式展覽,再加上良好的展品規劃設計,其實根本就不需要有導覽人員,我還真的沒看到美國或日本的博物館裡面有導覽耶……導覽的時候如果旁邊有太多遊客,上課品質就會大打折扣,非常可惜。比起犧牲一大堆知識,我覺得引起學生的興趣就好,但那就是考驗各國政府規劃展覽的能力啦!


看熱鬧也要看門道


參觀博物館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看待科學的態度,以及他們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帶給下一代科學觀。

美國是震撼和興趣。

在龐大的科學儀器面前,你可以感受到美國人的驕傲,藉由展品引發民眾的興趣。而且美國的展覽很有誠意,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換主題。

日本是精緻。

日本的展覽品非常精緻,而且分類及歸納整理很強大。若是中學生來參觀,一定能夠把課本中的複雜知識弄清楚,並且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參觀比較一下,你會發現先進國家的用心在哪裡。

就在這種基礎的教育裡。